近日,全国多地迎来高温天气。气象专家表示,夏季高温很正常,但今年高温天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有一定的极端性。人们常说“热死人”,有时候这不是开玩笑。今年夏天已经发生多起因“中暑”昏迷甚至死亡的案例。据报道,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吴建荣告诉
近日,全国多地迎来高温天气。气象专家表示,夏季高温很正常,但今年高温天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都有一定的极端性。人们常说“热死人”,有时候这不是开玩笑。今年夏天已经发生多起因“中暑”昏迷甚至死亡的案例。
据报道,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医生吴建荣告诉记者,“6日下午,一名49岁的男性患者被工友送来。他在车间工作时突然晕倒了。入院时体温40.7℃,已经休克。”经检查,患者多器官功能衰竭,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经过31个小时的抢救,于8日凌晨死亡。在过去的一周里,有三个中暑的病人被送进了医院。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在家没注意防暑。她在午睡时发高烧,神志不清。送到医院时,体温达到42.5℃,多器官衰竭。她仍在抢救中。
在此之前,据红星新闻报道,记者从华西医院了解到,7月10日,该院连续收治了3名中暑转诊患者,其中1人因病情凶险,多器官衰竭,转诊至华西医院时呼吸心跳骤停。虽然全力抢救,但还是不幸身亡。
此外,河南郑州一男子因中暑被送进医院ICU病房抢救。当医生监测到他身体的核心温度已经达到42.3度的时候,他身体的所有器官都像是在水里“煮”一样。
什么是中暑?如何治疗和预防?
提起高温,离不开“中暑”这个关键词。中暑患者会伴有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中暑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患者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肝肾系统会相继受损,多器官功能衰竭通常是中暑死亡的原因。
根据2019年首次发表在《解放军医学杂志》网络版上的《中国专家对中暑诊治的共识》,中暑是一种由热损伤引起的严重而致命的疾病,是指因暴露于炎热环境或剧烈运动而导致产热与散热失衡。典型症状为核心温度升高> 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精神状态改变、惊厥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
劳动型中暑主要是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导致产热与散热失衡。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年轻人,如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
然而,经典中暑常见于年轻人、孕妇、年老体弱者,或患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被动暴露在热环境中会导致产热和散热之间的不平衡。
高温高湿的气候和高强度的体力活动是中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那么如何治疗和预防呢?据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孔万全介绍,中暑属于重症中暑,如果治疗不及时,死亡率高达60%。在高温、高湿、不通风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中暑。每年高温季节,在户外工作的劳动者和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的人都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治疗中暑,早发现早治疗,有完全不同的疗效。”孔万全解释说,人体核心温度超过40℃的时间越长,器官的损伤越严重,比如肝脏、肾脏、心肌、骨骼肌、大脑等。严重时,延误治疗,即使保住了性命,也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医生提醒,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发现身边有人发高烧、无汗、意识障碍,不要犹豫,立即送医。
普通市民应该如何防暑?户外工作者,高温作业时,应适度休息,劳动强度应循序渐进。在大量出汗后,他们应该及时有效地补充水分。尽量减少在户外烈日下的时间。此外,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以及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群体,也是中暑的高危人群,更要注意防暑。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家里开空调乘凉,或者开窗通风。
户外工作者要注意避免长时间高温作业,及时补充水分和液体。如有不适,应移至阴凉处,降低体温,尽快转院。
此外,还应特别关注独居老人。老年人不爱开空调,环境温湿度高,容易中暑。子女应尽量提前帮助老人做好各种防暑降温工作,在家中准备足够的清凉饮料,备好防暑降温药品,并劝其减少户外活动。如果老人感到身体不适,应尽快送医院。
你感觉到的温度其实比天气预报要热。
很多人都有夏天越来越热的感觉。
这可能不是错觉。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夏季高温,还有极端高温。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布的气温中,连续多日,都是红色,甚至红紫。紫色代表40度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
即使是半夜,部分地区的温度仍然高于30摄氏度,晚上吹的风也是热的。
而且,我们的地球越来越热,我们生活的城市也越来越热。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从1880年到2012年,全球变暖约0.85℃。
而且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
在未来,全球变暖将是1.5摄氏度或2.0摄氏度..在中国,从2060年到2099年,每年平均会有67.1或73.8个高温日。
天气的预测温度只是一个维度,我们人类的感受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热浪有一个致命的伴生物——高湿度。高温高湿天气对人体是双重打击。
如果空气干燥,有足够的对流气流,一个人可以承受54.4℃(130°F)的空气温度几个小时;但如果空气湿度超过100%,只要环境温度超过34.4℃,人就受不了。
人的身体有自己的“空调”,可以随时应对天气变化,为内脏创造最适宜的生存环境,即核心体温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正常情况下,如果感觉到热,身体会通过出汗(汗液蒸发带走温度)、触摸周围温度低的东西等方式散热。
但是在高温和高湿度下,散热条件被破坏:
1.人正常向空气中散热有一个前提:空气的温度低于人体的核心温度。如果空气的温度高于人的核心温度,那就不是散热,而是逆向吸热;
2.环境相对湿度大,空气容不下多余的水分,汗液无法蒸发。只觉得身体黏黏的,极其闷热。
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用喝水、空调、风扇等方法降温,而是待在高温环境下,后果将不堪设想…
高温之下,身体到底怎么了?
在高温环境下,出汗会消耗体内的水分和盐分,身体会变得脱水,体内的体液、盐分和血液的体积都会减少。
肌肉、大脑等身体主要器官供血不足,会表现出由轻到重的不同症状。
起初,身体只是轻微脱水。
首先,脱水会刺激大脑的口渴中枢,你会感到强烈的口渴感,尿液也会减少,变黄。
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身体的脱水会使血液变得粘稠,心脏必须更加努力地泵血,以增加心血管系统的压力。
渐渐地,可能会出现热痉挛。
当人体的核心体温在40℃的范围内时,人很可能发生热痉挛。
你会大量出汗,体内大量盐分和水分流失,可能会出现肌肉痉挛。肌肉会突然收缩变得僵硬,发作时伴有剧烈疼痛,持续时间短,几秒到几十秒不等。
更严重的是轻中度甚至重度中暑。
由于出汗过多,血容量减少,导致血压降低,体温升高(但仍在40度以下),人可能会感到昏厥、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等。这是一个危险的情况。
如果继续脱水,体温会上升到40℃以上,这会对大脑和其他主要器官造成损害,并可能导致意识丧失,例如可怕的中暑。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outui68.cn/1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