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气重的原因是什么?根据你的情况分析,一般是属于体质肥胖等也是会造成,及时的保养,结合看中医试试为什么会湿气重,湿气是如何潜入身体的?湿气的本质,就是人体来不及代谢掉的水分。人体的脏腑机能衰退,功能减弱,就会使水
体内湿气重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你的情况分析,一般是属于体质肥胖等也是会造成,及时的保养,结合看中医试试
为什么会湿气重,湿气是如何潜入身体的?
湿气的本质,就是人体来不及代谢掉的水分。人体的脏腑机能衰退,功能减弱,就会使水分过剩,在身体里积聚。这些过剩的水分,就是湿气。
中医认为,凡致病具有重着、黏腻、趋下特性的外邪,都称之为湿邪。中医将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外湿多因环境潮湿、涉水淋雨所致,内湿多由过食生冷而致脾阳受损。外湿可内传脏腑,内湿也可外达肌肤,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等邪气相互纠结,称为风湿、寒湿、湿热、暑湿等。
人体内的水分,主要靠脾、肾来代谢。不论是外界侵入人体的水分,或是人体因饮食摄入的水分,只要超过了脏腑代谢能力,便成为湿气。
为什么现代人湿气重的人越来越多,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吃的太好,动得太少”。每天肥甘厚腻及寒凉食物吃得太多,或长期服用清热泻火的药物,损伤了脾胃阳气和运化功能,聚湿生痰;加上运动不足,出汗减少,湿气没有出路;或过度贪凉,经常使用电吹风、空调等,均可导致体内湿气过多。
也可以理解为,这属于一种恶性循环。湿气阻碍脏腑的正常运作,使脏腑机能下降;而脏腑机能下降,就会使湿气变得更加严重。
中医号脉,我们经常会听到说“湿气”太重,“湿气”到底是怎么得的呢?
湿气是中医理论里一个关于致病的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 中的一种。
《素问·天元纪大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四圣心源》太阴湿土: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这个应该是对“湿”的最基本论述,说明了“湿”有自然界的,也有身体自己产生的,会和“风邪”搅在一起,最容易损伤到肌肉四肢。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这个既明说了“湿”邪内侵会出现的主要症状,还说明了当“湿”和“热”一起侵犯人体的表现。后世医家有“湿热相煎,如油裹面”的说法,就是指湿热相杂后处理起来的难度。因为“祛湿”多用辛温,而“清热”多用“寒凉”,两者互相矛盾,难免让医家束手束脚。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根据脏腑理论,脾主水谷精微,所以内经认为,体内内生的“湿”,都是与脾相关的。然而,大部分因脾引起的“湿”,都由脾虚引起。
《素问·风论》:“风为百病之长”。风湿最喜欢互搏,也就是交杂在一起。我们知道,“湿”是一种阴邪,他的特点是凝重向下,这样,由它引起的疾病,多数表现为“重拙”的阴像。但是假如它和“风”搅在一起后,情况就发生很大变化了。因为风“善行而数变”,于是,这时候的“湿”,在具有自己原本的特征基础上,会加上一些“风”才有的症状,比如行走不定,忽上忽下等等。这时候单纯的“祛湿”效果就不大好了,需要在“疏风”的基础上再“除湿”,只有让“风”这个轮子不转了,“湿”才能被驱赶出机体。
古人观察人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发粘,而这时候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也就是所谓“湿重如裹”,这时候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从特征去总结,认为是因为人体犹如潮湿环境,或者说是油腻环境,所以才有湿气的名称。
中医说的湿气不是水,也不是汗,而是像鼻涕一样黏黏的东西。通常是存在骨缝关节处,湿气最易渗透人体,而且从来不孤军奋战:湿气遇寒为寒湿、遇热为湿热、遇风为风湿,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还有暑湿、痰湿……有病的人体内,往往伴有顽固的湿邪,这就是现代人的病复杂难治的原因。
所以要说人体内湿气有没有科学依据,我们找一下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
现代医学研究,成年人,水的含量约为人体的75%,水也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水存在于人体的细胞内和细胞外,就是细胞内液和外液(组织液、血液、淋巴液等),成年人正常情况下细胞内水含量与细胞外水含量的比例是1:1(这个比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老年是1:0.8)。这是为了维持细胞内外的平衡,也是便于细胞对营养物质吸收和废物的排出。细胞内液和外液通过细胞内外的密度差产生压力,营养物质的渗透,同时排出细胞内的废物。这是正常的人体细胞机能。但是如果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如:夏天常吹空调,汗液不能及时排出,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人体分泌代谢失衡等,导致细胞外液含水量增加,或外液内的垃圾废物增多(夏天排汗也是为了及时排出体内垃圾,本来该排出体外的垃圾废物和多余的水分被滞留体内),结果不是导致细胞内营养物质缺失,就是细胞缺水。结果都会导致细胞功能下降,进而影响人体器官,导致疾病。如果体内的垃圾和多余的水分不及时排出,越积越多,堆积在一起,越来越粘稠,就会在体内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垃圾场,这个垃圾场是滋生恶性细胞的温室,不及时清理,轻则口臭,肥胖、胸闷、恶心,重则造成血管堵塞、肿瘤、癌症等也只是时间问题。
引起湿气重的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
1. 睡不够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2. 运动少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3. 口味重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4. 喝大酒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5. 爱吃凉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因此不易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6. 老坐着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因此引起的问题有
脏腑:脾虚则不能运化水液,就容易形成水湿内停,故停留于肌表肌肉之间。风邪外袭、湿气内阻、因肺气不宣或房事过劳等,都会影响到肺脾肾的气化功能,使水液运化、输布失常,而停聚为患。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失运,水液不化,聚而成湿,停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甘甜,少言懒动,以致筋骨酸痛。
饮食: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很容易损伤阳气,导致脾阳不足,引起湿阻中焦,运化不畅,水液停滞。
甜食,即甘味食物,具有利湿作用,久食甘味会生燥,是人体脂肪聚集,出现肥胖;寒凉食物,会损阳生寒,是气血瘀滞,阻碍经络,影响运化。
但是也有其他因素引起湿气重的
环境:外界湿寒邪气会加重和产生内湿,影响脾胃水谷运化,形成痰湿瘀阻,使气血运化营养输布不利。
久居湿寒之地,如海边、湖泊、地下室等,湿寒风邪袭侵,外伤经络,内损气血,使气血瘀滞,经络受阻,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水液代谢不利。
情绪:肝主情志,心情不好,就会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脏腑机能,阻碍运化和疏泄,使水液停滞积溜。
气血虚弱:气血不足,瘀血内阻,经脉不利,脏腑功能减弱,脾胃运化受限,经络瘀阻,水液停滞,聚而生痰,影响到水液代谢和输布。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outui68.cn/1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