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痃癖是什么阴痃癖有知道的吗脐腹偏侧或胁肋部时有筋脉攻撑急痛的病症。见《外台秘要》卷十二。因气血不和,经络阻滞,食积寒凝所致。《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九:“夫痃癖者,本因邪冷之气积聚而生也。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
阴痃癖是什么阴痃癖有知道的吗
脐腹偏侧或胁肋部时有筋脉攻撑急痛的病症。见《外台秘要》卷十二。因气血不和,经络阻滞,食积寒凝所致。《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九:“夫痃癖者,本因邪冷之气积聚而生也。痃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气而成,如弦之状,名曰痃气也;癖者,侧在两肋间,有时而僻,故曰癖。夫痃之与癖,名号虽殊,针石汤丸主疗无别。此皆阴阳不和,经络否隔,饮食停滞,不得宣疏,邪冷之气,搏结不散,故曰痃癖也。”治宜活血理气。散积破结,用桃仁丸、槟榔子丸、半夏汤等方。若冷则痛发,宜祛寒散结,用葱白散,再服鸡鸣丸;若胁腹作痛,肝脾失和,宜疏肝和脾,祛瘀散结用木香顺气散去苍术,加郁金、延胡。参见癖、痃等条。
治疗牛皮癣什么药好使_千问健康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积聚”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病证。分别言之,积又称癥积,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为脏病;聚又称瘕聚,是属无形,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为腑病。因积与聚关系密切,故多合并论述。
历代医家根据积聚的不同表现,尚有各种名称,如痞块、瘕块、痃癖,均指腹内结块,为积聚的别名。癖指结块隐伏于两胁,痃指脐内侧之管状结块。又有疟母、癥积日久,痰气瘀互结而见左胁下结有癥块者。
西医学中凡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增生性肠结核、腹腔肿瘤等,多属“积证”范围;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原因所出现的腹部包块则与“聚证”关系密切。
【病因病机】
积聚的发生,多由情志抑郁,饮食所伤,寒邪内犯,以及他病之后,肝脾受损,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畅,痰湿凝滞或瘀血内积而成。
一、病因
1.情志失调
聚证之成,与情志关系密切,若情志抑郁,肝失条达而气机不畅,阻于肝脾,聚而不散而为本证。
积证之情志郁结,多因长期刺激,朝损暮伤,日积月累,而致气血瘀阻于络脉,结而成块,亦为积证发生的诱因或加重因素。如《金匮翼·积聚统论》云:“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
2.饮食所伤
饮食因素主要与聚证有关,酒食不节,饥饱失宜,或恣食生冷,脾胃受损,运化失健,湿浊凝聚成痰,或与虫积、气滞相合,阻于中焦,则成聚证。亦有因长期饮食不当,痰浊与瘀血相结,气滞血瘀,脉络阻塞,日久形成积证。《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九·治食癥诸方》云:“夫人饮食不节,生冷过度,脾胃虚弱,不能消化,与脏气相搏,结聚成块,日渐生长,盘牢不移。”
3.感受寒邪
寒邪内犯成积,古来就有论述。《灵枢·百病始生》云:“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外寒既可单独为病,亦可与内伤因素合而伤人,若寒邪侵袭,脾阳不运,湿痰内生,阻滞气机,致生聚证;若气机痰阻,渐致血停不畅,脉络瘀滞,则成积证。《灵枢·五变》曰:“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
亦有外感寒邪,复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以致寒、痰、气阻遏,脉络不畅,阴血凝结而成积。如《金匮翼·积聚统论》载有“或忧怒伤其内,风寒袭于外,气逆血寒,凝结成结”的论述。
4.他病继发
瘕聚之病,与情志、饮食、外感有关。而癥积病因,则更多见其他疾病经久不愈,或失治、误治,以致邪踞不去,脏腑失和,气血不畅,气、痰、瘀互结,日久而成。如胁痛,可因肝胆气滞或兼有湿热蕴结,日久导致血行不畅,气血瘀阻,渐成癥积。黄疸病后,或黄疸经久不退,湿邪留恋,阻滞气血;或久疟不愈,肝脾不和,血络瘀滞等,均可导致气滞、痰凝、血瘀,结而成块,发生积证。
二、病机
癥积病位以肝脾为主,瘕聚则涉及肝脾胃肠。肝藏血,主疏泄,能调气机;脾统血,主运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之一身气血运行,与肝脾功能密切相关。如肝失疏泄,气不畅达,血失所藏,则气滞气逆而成聚证,日久瘀血阻于脉络而成积证。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度,痰湿凝聚,血停滞涩,成为积聚。而胃肠腐熟传化功能失调,引起腑气不通,既可聚而为患,又致伤脾而使积聚加重。
本病虽有外感内伤等诸多因素,但病机关键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阻于腹中,积与聚病因有所侧重,病机证候亦有区别。因气机阻滞,痰气交阻,食滞痰阻等以气滞为主者,多成聚证;因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等以血瘀为主者,多结而成癥,发为积证。由此可见,本病病理因素虽有气滞、痰凝、食积、血瘀,但以气滞、血瘀为主。
就病理性质而言,聚证多邪实,因肝脾胃肠功能失调,气滞痰阻食积,病邪时聚时散,故结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而正虚不显。积证则初起因气滞、血瘀、痰凝,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多属实;日久病势较深,邪留不去,正气耗伤,可转为虚实夹杂之证;病至后期,气血衰少,体质羸弱,病邪痼结,则往往转以正虚为主。
本病病理改变较为复杂,积证可由聚证转化而成,亦可不经聚证而直接成积。在病变过程中,气滞可致血瘀,痰凝血瘀亦可阻滞气机,如此互为因果,使病情不断进展,而癥积因瘀血痰浊内结,气机不得宣畅,或正虚邪实,气滞血瘀痰凝更甚,则积块增大更快。脾胃运化日衰,影响精血化生,正气愈虚,积块留着难消。若肝脾统藏失职,或瘀血灼伤血络,可致出血;若痰湿化热,湿热蕴结中焦,可出现黄疸;如气滞血瘀水停,亦可出现腹满肢肿等鼓胀之征。
本病的形成与转归和人体正气强弱有关,形体壮实,正气充盛,气血流畅之人,不致郁滞为患,则积聚无从发生。而形体虚弱,正气不足,气血亏虚之人,其气血运行迟缓,一旦邪犯,则气血郁滞,转而发生积聚。积聚既成,正气尚盛之体,郁滞可随气血流畅而散,病可向愈;虚弱之躯,往往气血运行更加迟缓,病益趋盛,或积聚日久,耗伤正气,相互为害,致正气益虚,病邪日甚。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腹腔内有可扪及的包块。
2.常有腹部胀闷或疼痛不适等症状。
3.常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或黄疸、胁痛、虫毒、久疟、久泻、久痢等病史。
二、病证鉴别
1.痞满
痞满是以患者自觉脘腹部(主要是胃脘部)痞塞不通、胀闷不舒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外无形征可见,无论病之轻重,均触不到坚积包块,腹部亦无胀急之征。
2.鼓胀
鼓胀以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其腹胀大为水液停聚,动摇则有水声,而积聚腹内无明显的水液停聚。
3.石瘕
石瘕系妇科疾病,虽在下腹部可扪及积块,但同时伴有月经不调、带下增多等症状。
三、相关检查
瘕聚多属空腔脏器胃肠的炎症、痉挛、梗阻等病变。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大致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配合腹部X片、B超等检查。癥积多为肝脾肿大、腹腔肿瘤、增生性肠结核,必须结合B超、CT、MRI、X片、活组织病理检查及有关血液检查,以明确诊断。如积块日趋肿大,坚硬不平,应排除恶性病变。
【辨证】
一、辨证思路
积聚的辨证必须根据病史长短、邪正盛衰以及伴随症状,辨其虚实之主次。聚证多实证;积证初起,正气未虚,以邪实为主;中期正气渐伤,邪实正虚;末期日久病深,瘀结不去,则以正虚为主。
二、证候
(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
症状:腹中结块柔软,时聚时散,攻窜胀痛,脘胁胀闷不适,苔薄,脉弦等。
病机分析:郁怒忧思日久,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腹中气结成块,可随情志变化,时聚时散,临床可表现为腹中撑胀,或胁下窜痛,痛无定处。苔薄脉弦为肝气郁结之象,病情尚浅。
2.湿滞痰阻证
症状: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病机分析:本证多因虫积、食滞,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为痰为湿,阻滞中焦,致使中焦升降失职,故见腹胀或痛,按之痛甚,纳呆,苔腻脉弦;痰浊交阻,气聚不散,结而成块,腹部可扪及局部隆起。
(二)积证
1.气滞血阻证
症状:腹部积块质软不坚,固定不移,胀痛不适,舌苔薄,脉弦等。
病机分析:喜怒不节,忧思难解,肝失条达,气滞日久,血行不畅,阻于脉络;或因外感寒邪,寒邪收引,日久血脉凝泣,或内伤饮食,食滞胃脘,影响中焦斡旋,气机阻滞,血运不畅,脉络不和,积而成块。因瘀血阻滞,结为有形之块,故而推之不移,痛处固定。
2.瘀血内结证
症状:腹部积块明显,质地较硬,固定不移,隐痛或刺痛,形体消瘦,纳谷减少,面色晦暗黧黑,面颈胸臂或有血痣赤缕,女子可见月事不下,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等。
病机分析:瘀血日久,结于腹内,阻于络脉,可见积块坚硬不移,隐痛或刺痛;瘀结成块,正气渐损,脾运不健,故见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舌质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均为瘀血内结之象。
3.正虚瘀结证
症状:久病体弱,积块坚硬,隐痛或剧痛,饮食大减,肌肉瘦削,神倦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甚则面肢浮肿,舌质淡紫,或光剥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病机分析:气滞血瘀,积块经久不消,病程迁延,耗伤正气,导致中虚失运,故见饮食大减,肌肉瘦削;气血生化乏源,脏腑亏虚,故神倦乏力。
【治疗】
一、治疗原则
积证治疗宜分初、中、末三个阶段:初期属邪实,应予消散;中期邪实正虚,予消补兼施;后期以正虚为主,应予养正除积。《医宗必读·积聚》曾指出:“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聚证多实,治疗以行气散结为主。
二、基本治法
(一)聚证
1.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法
适应证:肝气郁结证。
代表方:逍遥散合木香顺气散加减。前方疏肝解郁,健脾养血,适用于肝气郁结,脾弱血虚者;后方疏肝行气,温中化湿,适用于寒湿中阻,气机壅滞者。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芍、甘草、生姜、薄荷疏肝解郁;香附、青皮、枳壳、郁金、天台乌药行气散结。
加减:胀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木香理气止痛;如兼瘀象者,加延胡索、莪术活血化瘀;寒湿中阻,腹胀,舌苔白腻,加苍术、厚朴、陈皮、砂仁、桂心温化。
2.理气化痰,导滞散结法
适应证:湿滞痰阻证。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大黄、槟榔、枳实导滞通便;沉香、木香、乌药行气化痰,使痰食滞结下行,气机畅通,则瘕聚自消。
加减:若因蛔虫结聚,阻于肠道所致者,可加入鹤虱、雷丸、使君子等驱蛔药物。痰湿较重,兼有食滞,腑气虽通,苔腻不化,可用平胃散加山楂、神曲。六磨汤以行气导滞为主,平胃散以健脾燥湿为主,运用时宜加区别。
(二)积证
1.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法
适应证:气滞血阻证。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前方疏肝行气,适用于肝郁气滞证;后方偏于行气活血止痛,适用于癥积气滞血阻,疼痛不适者。
常用药:柴胡、青皮、川楝子行气止痛;丹参、延胡索、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瘀。诸药合用,有流通气血、止痛消积的功用。
加减:兼烦热口干,舌红,脉细弦,加丹皮、山栀、赤芍、黄芩凉血清热;腹中冷痛,畏寒喜温,舌苔白,脉缓,加肉桂、吴茱萸、全当归温经祛寒散结。
2.祛瘀软坚法
适应证:瘀血内结证。
代表方:膈下逐瘀汤、鳖甲煎丸、六君子汤加减。膈下逐瘀汤重在活血行气,消积止痛,适用于瘀血结块,为本证的主方;鳖甲煎丸化瘀软坚,兼顾正气,适用于积块肿大坚硬而正气受损者;六君子汤旨在调补脾胃,适用于脾虚气弱,运化失健者,可与以上两方合用或间服,达到攻补兼施的目的。
常用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石打穿活血化瘀消积;香附、乌药、陈皮行气止痛;人参、白术、黄精、甘草健脾扶正。
加减:积块疼痛,加五灵脂、延胡索、佛手片活血行气止痛;痰瘀互结,舌苔白腻,加白芥子、半夏、苍术化痰散结。
3.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法
适应证:正虚瘀结证。
代表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八珍汤补气益血,适用于气血衰少之证;化积丸活血化瘀,软坚消积,适用于瘀血内结之积块。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益血;三棱、莪术、阿魏、瓦楞子、五灵脂活血化瘀消癥;香附、槟榔行气以活血。
加减:阴伤较甚,头晕目眩,舌光无苔,脉象细数,加生地、北沙参、枸杞、石斛;牙龈出血,鼻衄,加山栀、丹皮、白茅根、茜草、三七凉血化瘀止血;畏寒肢肿,舌淡白,脉沉细,加黄芪、附子、肉桂、泽泻温阳益气,利水消肿。
三、复法应用
化痰祛瘀,消癥散结法
适应证:痰瘀互结证。
症状:积块硬痛,或伴麻木,结节经久不消,面色晦暗,目光呆滞,耳轮及皮肤甲错,舌下静脉曲张,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代表方:海藻玉壶汤合指迷茯苓丸加减。前者化痰散结,行气活血,适用于痰气凝滞,血行瘀阻者;后方化痰消癥,活血散结。
常用药:海藻、昆布、海带、半夏、茯苓、朴硝、枳壳、青皮、陈皮、象贝母、连翘化痰软坚散结,当归、川芎、独活活血通脉。
加减:结块较硬,可酌配山慈菇、三棱、莪术、穿山甲等增强活血软坚散结之功;兼肝气郁结者,加郁金、香附开郁散结;兼脾虚加太子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甲鱼1只,黄泥封固,焙黄去泥,研末,每服6g,每日3次,红糖调服。软坚散结消癥,用于一切积证。
(2)醋炒三棱、莪术、黑丑、白丑、槟榔、茵陈各15g,研细末,醋糊为丸,每服5g,每日2次。活血化瘀,行气退黄,利水消肿,用于瘀血内阻,气滞水停之积聚。
(3)藤梨根、生薏苡仁、连苗荸荠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化湿利水消肿,用于气滞水停之积聚。
2.常用中成药
(1)十香止痛丸:功能与主治:理气散寒止痛,主治寒凝气结之积聚。用法与用量:每次1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孕妇忌用,气阴不足者慎用。
(2)复方天仙胶囊:功能与主治: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散结止痛,主治热毒血瘀之癥积。用法与用量:每次2~4粒,每日3次。
(3)逍遥丸:功能与主治:疏肝解郁,行气消聚,主治肝气郁滞之积聚。用法与用量:每次6~9g,每日2次。孕妇忌用,饮食忌生冷油腻。
(4)大黄[[!NFAE6]]虫丸:功能与主治:活血破瘀,消坚散结,主治瘀血内停之积聚。用法与用量:每次1~2丸,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孕妇禁用,若出现过敏应停服。
(5)鳖甲煎丸:功能与主治: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主治气结血瘀之积聚。用法与用量:每次6~9g,每日2次。孕妇忌用。
(6)少腹逐瘀丸: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温经散结,主治少腹寒凝血瘀之积聚。用法与用量:每次1丸,每日2次,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孕妇禁用。
(7)失笑散:功能与主治:活血化瘀,散结止痛,主治气滞血瘀之积聚。用法与用量:每次6~9g,每日2次,布包煎汤口服,或以黄酒调服。孕妇禁用。
(8)血府逐瘀丸:功能与主治:活血通瘀,行气止痛,主治瘀血内结之积聚。用法与用量:每次1~2丸,每日2次,空腹红糖水送服。孕妇忌用,饮食忌生冷。
3.外治疗法
(1)阿魏膏或水红花膏适量,敷贴癥积局部,每日1次。活血化瘀,用于瘀血内阻之癥积。
(2)重楼根,研细末调敷,每日1次。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局部痛甚之癥积。
五、临证勾要
1.注意邪气兼夹与亏虚之偏
癥积按初中末三个阶段,可分为气滞血阻、瘀血内结、正虚瘀结三个证型,但在临床中,各个证型往往兼有郁热、湿热、寒湿、痰浊等病理表现。其中,兼郁热、湿热者尤为多见。至于正气亏虚者,亦有偏重阴虚、血虚、气虚、阳虚的不同。临证应根据邪气兼夹与阴阳气血亏虚的差异,相应地调整治法方药。
2.注意顾护正气
本病治疗上应时刻谨察邪正之盛衰,处处以顾护正气为念,谨守“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聚证以实证居多,但如反复发作,脾气易损,此时需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培脾运中。积证系日积月累而成,其消亦缓,切不可急功近利。如过用、久用攻伐之品,易于损正伤胃;过用破血、逐瘀之品,易于损络出血;过用香燥理气之品,则易耗气伤阴积热,加重病情。《医宗必读·积聚》提出的“屡攻屡补,以平为期”的原则深受医家重视。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周仲瑛教授十分重视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应用,强调脏腑是辨证的核心、疾病系统分类的基础,尤其强调病机分析,认为正确的辨证,必须建立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力倡第二病因说(病理因素),指出辨证既应规范,又须知常达变。
积聚临证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常规认为存在瘀、湿、热、郁、毒、气虚、阴虚等病理因素,病位在肝、脾、肾。其基本病机为湿热瘀毒郁结,伤肝困脾,日久及肾,但在不同的发病阶段,各种病理特点存在主次或非等量的关系。病理因素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且积聚为病,可日久迁延,一旦病程缠绵就可变生他病。针对肝癌,周仲瑛教授提出“多因相合,癌毒内生,暗结恶肉,积聚形成”是致病的关键,从而提出“癌毒”的概念。他认为肝癌为有形结块聚于胁下,病理必与气滞、血瘀有关。但其本身病情错综复杂,预后凶险,又存在特异的致病因素,即“癌毒”作祟。
周仲瑛教授针对以上病机,临证多以清热祛湿、解毒为基本大法,同时常与理气、滋阴、益气、健脾消食等治法配伍使用。针对此治疗大法,常运用茵陈、蒲公英、垂盆草、黄芩、苦参、叶下珠、田基黄等清热祛湿;赤芍、郁金、丹参、虎杖、片姜黄、丹皮等凉血祛瘀解毒;醋柴胡、香附、厚朴、焦白术、太子参、青皮、陈皮、枸杞、炙甘草、法半夏等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滋养肝肾。
临证用药之时,周仲瑛教授除在审证用药的基础上,注重一药多效。如喜用醋制柴胡,一方面加强入肝解郁作用,同时又可作为引经药,使其他药物归入肝经。其常用量仅为5g或6g,既可减低其耗散之性,又防其疏泄太过,耗气伤阴;此外,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柴胡皂苷具有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抑制某些纤维化过程中的细胞因子表达、保护肝脏、抗纤维化的作用。
此外,周仲瑛教授善用草药,如常用老鹳草、酢浆草、垂盆草等。注重辨证选药,如垂盆草既可清热利湿,又可用于积聚伴有转氨酶异常;老鹳草性味辛苦平,可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习用于风湿痹痛、筋骨酸痛、肌肤麻木、湿热泻痢及热毒疮肿等,药理研究表明其有保肝、增强免疫的功能,故临床常将其用于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湿热瘀毒”证。
二、验案举例
朱某,男,55岁。
初诊(2001年9月19日):2000年6月8日体检发现“肝右叶高分化肝癌”,行肝癌切除术。术后第9天介入化疗。今年8月中旬,复查紧邻原病灶处又见肝癌病灶,未能手术化疗。刻下:自觉症状不多,但面黄不华,疲劳乏力,检查肝功能、AFP、乙肝两对半均为正常。苔淡黄腻质暗,脉细弦数。拟从扶正抗癌,清热解毒,化痰消结治疗。处方:炙鳖甲(先煎)10g,土鳖虫5g,莪术10g,蛇舌草25g,石打穿25g,半枝莲25g,漏芦12g,山慈菇15g,生黄芪15g,天冬12g,枸杞子10g,鬼馒头15g,灵芝6g,炙蜈蚣3条,仙鹤草15g,生薏苡仁20g,生白术15g,制南星10g。21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2001年12月12日):CT复查肝右叶病灶从4.5cm×5.0cm缩小到3.0cm×4.0cm,AFP、肝功能正常,自觉肝区隐痛,纳少,二便正常,梦多,精神尚可。舌苔淡黄腻质紫,脉小弦滑,治守原意加味。处方:9月19日方加炙蟾皮5g,鸡血藤20g,八月扎12g,泽漆12g,枸杞子12g,改生黄芪20g,仙鹤草20g。服法同上。
三诊(2002年3月6日):CT再次复查肝右叶肿块缩小至2.7cm×3.3cm,肝区有隐痛,天阴不适,天晴稳定。余无任何不适,食纳知味,腹部不胀,二便正常,面色欠华。苔薄中部稍腻,质稍红,脉小滑兼数。拟从扶正抗癌,消瘀解毒。处方:炙鳖甲(先煎)15g,土鳖虫5g,莪术10g,蛇舌草25g,石打穿25g,漏芦12g,山慈菇15g,黄芪25g,枸杞子10g,炙蜈蚣3条,灵芝9g,炙蟾皮5g,制南星10g,八月扎12g,泽漆12g,炙鸡内金10g,水红花子12g。服法同上。
四诊(2002年8月14日):B超复查肝右叶肿块缩小至2.0cm×1.9cm,肝功能、甲胎蛋白正常,体重稍增,肝区不痛,腹不胀,口稍苦,入睡较难。近查血糖8.7mmol/L,病情稳定。目前再次住八一医院,注射无水酒精。苔黄薄腻,质暗,脉小弦。处方:3月6日方加生黄芪12g,地骨皮15g,合欢皮15g,生薏仁20g,茜草根15g。服法同上。
五诊(2002年10月23日):在八一医院复查B超:肝右叶肿块消失;空腹血糖9.4mmol/L,血小板降低。肝区间有不适,口干,稍有饥饿感。苔黄薄腻质红偏暗,脉小弦滑,面黄欠华。注射无水酒精4次。处方:3月6日方加生地12g,地骨皮15g,花生皮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服法同上。
此后根据出现的兼夹症状,加减调理,基本方为2001年9月19日方。现患者食纳如常,反复多次腹部B超病灶逐渐缩小,AFP、CEA、肝功能正常。
按:本病属痰湿热毒瘀互结,凝滞脉络,日久发为积聚、癥瘕,累及肝脏之疏泄,脾之健运。治从益气养阴,化痰祛瘀,软坚散结,扶正抗癌,清热解毒等方面综合治疗。方中以八月扎、炙鸡内金、白术、泽漆以健脾化湿泄浊;蛇舌草、半枝莲、漏芦、仙鹤草、生薏苡仁、蜈蚣、炙蟾皮解毒抗癌;以山慈菇、漏芦、制南星化痰散结;以土鳖虫、莪术、石打穿、鸡血藤、水红花子活血化瘀;以炙鳖甲、生黄芪、天冬、枸杞子、鬼馒头、灵芝、二至丸、白术以益气养阴,扶正培本。本方组方严谨,诸药相合,以攻为主,寓补于攻。基本维持原方,经近9年的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多次复查腹部B超示病情控制稳定,未见肿瘤复发。肝功能、甲胎蛋白正常。
【预后及转归】
聚证属阳,为腑病;积证属阴,为脏病。总体说来,聚证的预后相对较好,而积证为有形之块,难以速消,病势缠绵,易致肝脾肾损伤,多脏器功能不全,病情复杂,症状多变,病死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结块部位、脏腑所属综合考虑,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明确积聚的性质,对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预防与调护】
张景岳说:“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因此,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调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是预防积聚的重要措施。黄疸、疟疾、久泻、久痢等患者病情缓解后,要继续清理湿热余邪,疏畅气血,调肝运脾,防止邪气残留,气血瘀结成积。积聚患者,更要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防止感寒受冷,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脾胃,凝滞气血。如见湿热、郁热、阴伤、出血者,要忌食辛辣酒热,防止进一步积热伤阴动血。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气血流通,积聚消散。积聚兼有气血损伤者,宜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补养气血,促进康复。
丁香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有哪些_住范儿家装官网
很多人都听说过肝气郁结这个词,但是肝气郁结有啥表现呢,是如何导致的呢,下面我就从中医的角度谈下自己的理解。
首先所谓肝气郁结,就是说肝疏泄以及调畅情绪的功能障碍,导致肝气不顺畅所发生的一些症状。
这有两方面的影响,第一个就是情绪导致的肝气郁结,比如说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情,有些人天生比较忧愁善感,生活不如意,会导致肝气郁结的发生;第二郁结了之后,会身体发生各种症状变化,出现一些症状表现,导致人不舒服,那就更加重了肝气郁结的现象。
其次肝气郁结主要的症状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肝经循行部位淤滞不通所导致的症状,常见的头晕头痛、胸胁胀痛、乳房胀痛、男性睾丸会阴部胀痛。
第二,肝气郁结,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滞血瘀。常见表现为全身酸困、面色暗沉、头痛、脸上长斑、女性月经不调、月经有血块月经量少或闭经等症状。
第三,肝气郁结影响脾胃。所以肝气犯脾,肝气犯胃,容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出现食欲不振、胃胀胃痛、胸胁胀满、大便不调等问题。
第四,肝郁化热化火上扰头面。容易出现心烦气躁、脾气暴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心烦失眠、烦躁压抑等症状。
最后肝胆脾胃同属中焦,肝气郁结容易影响气血和脾胃的运化功能,所以调理好肝气,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人的养生非常重要。
咨询获取更多中医健康知识,可发私信我。会根据情况给出具体调理方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outui68.cn/15635.html